以下文字資料是由(歷史新知網(wǎng)www.sviql.com)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(fā)布的內(nèi)容,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!
姓的來源
眾所周知,我們的祖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,幾千年以來紛繁復(fù)雜的歷史變遷,使得姓氏幾經(jīng)變化。由于年代的久遠(yuǎn)和環(huán)境的復(fù)雜,姓氏的具體來源,在歷史上存在著很多種不同說法。大體來說,姓氏起源有以下幾種:
(1)將圖騰作為姓
所謂圖騰,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、植物或沒有生命的物體當(dāng)做自己的親屬、祖先或保護神。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,而且還能保護自己,并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、勇氣和技能。圖騰是群體的標(biāo)志,旨在區(qū)分群體。它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自己的氏族之間有血緣關(guān)系或是某種神秘的聯(lián)系,人們以尊敬的態(tài)度對待它們,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之。圖騰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(biāo)志和象征。它具有團結(jié)群體、密切血緣關(guān)系、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(qū)別的作用。同時通過圖騰標(biāo)志,得到圖騰的認(rèn)同,受到圖騰的保護。因而,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(biāo)志,最后演化為那個氏族的人使用的姓氏。
(2)以居住的地點作為姓
以居住的地點作為姓,是古人姓氏的來源之一。傳說上古時代,虞舜出生居住于姚墟,便以姚為姓。春秋時代,齊國的公族大夫們分別住在東郭、南郭、西郭、北郭,便以東郭、南郭等為姓;關(guān)大夫住在西門,便以西門為姓。齊國太子得臣住在東宮,他的子孫就以東宮為姓;魯國的仲閔居住在南宮,所以他的后人們就以南宮為姓;魯莊公的兒子公子遂居住在東門,他的后代就以東門為姓;其他的東方、左、南等,也都是將居住的方位作為姓的。
(3)以封地名作為姓
以這種 ... 取得的姓在漢姓里占著相當(dāng)大的比重。許多氏族原有分封國號,子孫以國為姓。如周武王封微子于宋為宋國,其子孫以宋為姓;周封非子以秦為國號,其子孫因姓秦;周武王封弟叔穎于潁川為賴國,其裔遂姓賴。古代秦國有公族大夫封于逯邑(今陜西省境內(nèi)),其后遂以封邑取姓為逯氏。以國為姓的還有陳、齊、魯、鄭、趙、魏、韓、吳、周、典、郭、曾、許等姓。
(4)以官職作為姓
在先秦時代,很多官職都是世襲的,即使后來失去了官職,他們的后代也以這些官職的名稱來稱呼這個家族,用以表示他們的社會地位。史氏是以官為姓,先秦列國都有史官,早在先秦時期,史氏就已遍布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,這些史官的后人們就以史為姓。還有,黃帝的孫子,叫揮,他創(chuàng)制了弓和箭,他做的官也稱做弓長,后來官名二字合成一字,就成為張姓。司空,據(jù)說在上古時代就有這個官職,它是專管水利方面事宜的官職,禹曾擔(dān)任過司空一職,所以他的后人中就有人以司空為姓;司寇,是掌管刑獄的官職,衛(wèi)靈公兒子的后人,世代都是司寇官,所以就以司寇為姓;上古時代有人叫重黎,是司掌天地的官,唐堯曾經(jīng)撫育過重黎的后人。到了同宣王時,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,官至司馬,執(zhí)掌國家軍隊,佐政輔國,很有權(quán)勢,后來程伯休父克平許方,立下大功,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,他的后人成為司馬氏。
(5)以爵位為姓氏
我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,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。而侯氏正是出自于晉國的公族。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 ... ,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,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,這就是侯姓的來源。
(6)以職業(yè)或技藝為姓
以職業(yè)或技藝為姓,同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... 。在遠(yuǎn)古時代,有的等級較低的貴族掌管了從事某種職業(yè)的工奴,如西周初年,有姬姓同姓諸侯國。到了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君主的后代中有以牧業(yè)為生的,于是就將牧作為姓。也稱為牧氏。
(7)以諡號為姓
所謂的“謚”,就是帝王、貴族等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,別人依據(jù)他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。齊國國君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,在襄公被 ... 后,自莒國入齊,成為齊國君主,后為春秋五霸之一,死后諡號為“桓”,即齊桓公。其支庶子孫仍為桓姓。宋國的國君子御,死后諡號為“桓”,史稱宋桓公。其后代有向魋,改名桓魋,其后亦稱桓氏。
(8)古代少數(shù)民族與漢族大融合,借用漢字單字為氏
如桓侯氏復(fù)姓和阿鹿桓三字姓取一個“桓”字為姓等。
(9)因賜姓、避諱改姓氏
如大唐王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、朱明王朝賜以朱姓;漢文帝名劉恒,凡恒姓因避諱改為常氏。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,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帥氏。
(10)因逃避仇 ... 改姓
如西周后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,字皇父,宋武公時任司徒。當(dāng)時有長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,皇父領(lǐng)軍反擊打退了長狄任,但皇父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(zhàn)死沙場。后來皇父的孫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為姓氏,稱為皇父氏。其六世孫皇父孟子,生子皇父遇。秦國滅宋時,皇父遇逃至魯國。西漢中期,皇父遇嫡系子孫皇父鸞,自魯遷居陜西茂盛陵,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為甫字(古代二字同音通用),遂成皇甫氏等。
歷史上常用來代替?zhèn)€人姓名的還有:
①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稱。如王夫之稱船山先生。
②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。如晉代作家阮籍、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(“大阮”和“小阮”因而成了“叔”、“侄”的同義詞)。
③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。如“伊呂”指商伊尹、周呂尚。
④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。宋代也還有此風(fēng)習(xí),如秦觀稱秦七。
上述這些起著姓名作用的地點名稱、官職名稱等,大都是他人、后人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,本人并不使用。這一點是和姓名不同的。
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,并且在不斷發(fā)展,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,情況十分復(fù)雜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不斷出現(xiàn)新的姓氏。如給孩子取名時,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(fù)姓,又為姓氏“家族”增添了新的成。
本文標(biāo)題:姓的來源